朝威 梁木
南宋年间,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,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,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银装。朱熹,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,受请于江西的“白鹿洞书院”讲学。时光匆匆,临近年关,他决定由白鹿洞书院取道玉山、常山返回故里江西婺源,与家人共度新春佳节。
朱熹一行人冒着风雪艰难前行,途径我县球川地带时,遭遇了更加猛烈的风雪。那风如刀子般刮在脸上,家丁轿夫们个个疲惫不堪,也巴望着能在镇上歇一歇脚。
当他们来到球川镇关口时,眼前的景象让众人都为之一振。只见道路旁一座高大的七层六角塔矗立其间,在迷茫的雪天里显得格外突兀壮观。朱熹,人们也尊称其为朱文公,看到此塔,顿时心中一惊。他深知,能有如此雄伟的标志,镇上必定有名流贤士。于是,他当即招呼轿夫停息,在侍从的搀扶下,一步步来到塔下。朱熹恭恭敬敬地朝拜良久,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。而后,他不顾大雪纷飞,毅然徒步朝着古镇走去。
一踏入古镇,朱熹便连忙派人打听地名,得知此地正是球川古镇。他听闻后,不禁拍案叫好:原来这里竟是老友汪应辰——状元的老家。朱熹心中满是惊喜,他与汪应辰情谊深厚,只是平日里各自忙碌,相聚甚少。如今在此相遇,实乃天意。
随后,朱熹决定投宿汪状元之家。世间之事,往往充满了巧合。适逢汪状元正在老家料理母亲后事,心情悲痛。然而,一见故友朱熹到来,那连日来的悲伤瞬间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欢喜。他赶忙抱拳与朱熹寒暄一番,眼中满是重逢的喜悦。
当夜,汪状元吩咐家人备上丰盛的酒席,以表对老友的盛情款待。酒过三巡,两人谈天说地,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,大有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的豪迈。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,不知不觉便到了子夜时分,两人才带着微醺的醉意就寝。
次日清晨,雪后初霁,阳光洒在大地上,映照出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。朱熹在汪状元的陪同下,开始一览球川的山光水色。
他们漫步在街头巷尾,欣赏着古镇独特的风貌。球川的山水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,展现在他们眼前。朱熹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,一路上与汪状元不时吟唱对诗,用美妙的诗句赞美着球川的每一处景致。可惜的是,岁月流转,他们留下的诗句大多已遗失,只留下了些许片段。其中,朱熹挥笔写下的“山列锦屏秀,水流翰墨香”的佳句,被作为对联送给了汪状元府上惠存。这句诗精准地赞誉了球川风景秀美,如同锦屏般秀丽,同时也是名流辈出的翰墨之乡,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息。
当他们一行游到球川关口时,朱熹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形。他看到壮如球形的地盘上,竟有四处迭峰交错形成的山谷,就好似四个缺口。朱熹心中一动,不无遗憾地说道:“看来,球川镇大官出不了,但文脉不断啊。”这句话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,从此,当地百姓口中便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“七都四个阙,做官做不歇”。人们相信,球川虽然难以出当大官之人,但这里的文化传承却永远不会断绝。
时光匆匆,转眼间朱文公便要踏上归程。临别时,他心中满是对球川百姓的祝福。于是,朱熹精心画了一幅“双狮滚球图”赠送给汪状元,希望通过这幅画,表达对球川百姓福寿康乐的美好祝愿。汪状元接过画,眼中满是感动。他深知,这幅画不仅是朱熹的一片心意,更是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。
朱熹在球川的这段佳话,如同璀璨的明珠,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它承载着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,展现了球川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每当人们提起这段故事,仿佛都能看到那个雪后的清晨,朱熹与汪状元携手漫步在球川街头,吟诗作画,畅谈人生的美好画面。
这段佳话,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球川人,珍惜这片土地,传承地域文化,追求美好的新生活。